夕阳西下,化州市笪桥镇瑶埇村的“悦读空间”渐渐热闹起来。孩子们捧着绘本沉浸其中,老人们戴着老花镜读报闲聊。“以前闲了只能凑家常,现在都抢着来这儿!”村民李大叔的笑声里透着自豪。这座占地不大的玻璃书房,如今成了瑶埇村最亮丽的文化客厅。
瑶埇村的变迁是化州乡村文化焕新的缩影。在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进程中,化州将精神文明创建与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通过固化工作机制、活化场所阵地,让文明新风吹进千家万户。
机制创新,筑牢文明根基。走进新安镇新塘村,石榴馆里展示着当地特色种植历史,村史墙上记录着乡愁记忆。实践站、好心书吧、法治广场、体育公园等空间串珠成链,构成独具特色的文化矩阵。“我们重点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阵地,如今已成为村民最爱的精神家园!”村党总支书记彭子玲说。
化州的实践不止于一村一镇。全市构建起“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将精神文明创建纳入“百千万工程”考核体系。19个文明实践基地、30个特色文化空间、69个村级图书服务点、379间农家书屋如繁星散布,39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成为辐射城乡的文化节点。
机制固化带来的是服务的常态化。移风易俗趣味村运会、“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精神文明创建助力“百千万工程”等品牌活动持续开展,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文化盛宴。
阵地活化,激发乡村活力
如何让文化空间真正“活”起来?
化州探索出“特色+品牌”的创新路径
“我们的化州我们的家乡”文明实践品牌日益响亮。“村K”“村BA”等特色赛事轮番上演,《橘州谣》《妃子笑》等本土原创歌曲广为传唱,国家级非遗跳花棚走进百姓生活。更让人欣喜的是,化州籍国画名家董必清先生回乡带领学子开展创作,让传统文化在新生代中生根发芽。
清晨的那务镇六村村,大喇叭用乡音亲切地播报着村规民约:“提倡讲文明,树新风;喜事从俭,反对铺张浪费......”这是化州打造的“文明乡风村村响”品牌,23个镇(街道)369个乡村大喇叭,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传播文明理念。
新风浸润,提升生活品质。在推进“百千万工程”中,化州注重培育文明新风尚。如今,“有喜事来种树”成为乡村新时尚。村民在办喜事、做年例时,会种下象征美好寓意的树木,既美化环境,又传承文明。
人居环境整治同样成效显著。“村里组织大家一起整治环境,我们也积极参与!”鉴江街道沐浪塘村张伯一边修剪绿植一边介绍自家庭院,“这里设有茶室,空闲时喊上邻居品茶聊天,很是惬意。”
通过宣传引导,村民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政府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修建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集点等,让乡村实现美丽蝶变。目前,化州已打造村庄“四小园”2.8万个、美丽庭院5057个,其中示范户80户,示范村15条。今年5月,笪桥镇瑶埇村、新安镇新塘村更获得“全国文明村”称号。
来源:茂名日报
作者:王霞 董茗彦
初审:柯柱基
终审:林宏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