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明创建

学习丨《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㉔

  时间:2023-12-05 20:18:31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

640 (90).jpg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极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发生全面、深刻、根本性的变化,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党、国家、人民、军队、中华民族的面貌焕然一新。习近平同志围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规律,丰富和发展了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是指导我们做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文明实践、文明培育、文明创建,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丰润道德滋养、良好文化条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论述摘编》分10个专题,共计512段论述,摘自习近平同志2012年11月17日至2022年6月8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说明、演讲、谈话、贺信、指示、批示等240篇重要文献。其中部分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文明茂名继续与您一起学习

七、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


309


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2014年9月9日),人民出版社单行本,第7页


310


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版,第114页


311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2014年10月23日),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14页


312


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必须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再多再好的法律,必须转化为人们内心自觉才能真正为人们所遵行。“不知耻者,无所不为。”没有道德滋养,法治文化就缺乏源头活水,法律实施就缺乏坚实社会基础。在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为依法治国创造良好人文环境。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2014年10月23日),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115页


313


县委书记作为县里的权力人物和公众人物,要注意道德操守,道德上失足有时比某些工作失误杀伤力还要大。我国古代就要求县令“导扬风化”。要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追求健康情趣,慎重对待朋友交往,时刻检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导全县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要不断体会和弘扬先人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言必信,行必果”、“德不孤,必有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为为人处世、安身立命提供重要启示。

《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论“三农”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50页


314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和万事兴、天伦之乐、尊老爱幼、贤妻良母、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等,都体现了中国人的这种观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游子吟》,生动表达了中国人深厚的家庭情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在二O一五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2015年2月17日),《人民日报》2015年2月18日


315


要从小学习做人。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要做一个好人,就要有品德、有知识、有责任,要坚持品德为先。你们现在都是小树苗,品德的养成需要丰富的营养、肥沃的土壤,这样才能茁壮成长。现在把自己的品德培育得越好,将来人就能做得越好。要学会做人的准则,就要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热爱生活,懂得感恩,与人为善,明礼诚信,争当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模范。

《今天做祖国的好儿童,明天做祖国的建设者》(2015年6月1日),习近平《论党的青年工作》,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版,第103页


316


要以先进引领后进,以文明进步代替蒙昧落后,以真善美抑制假恶丑,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党执政的坚实依靠力量、强大支持力量、深厚社会基础。

《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5年7月6日)

来源:《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

编辑:刁爱惠

初审:唐   珲

终审:梁   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