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文明创建

雷锋纪念日特别报道,关注那些我们身边“学雷锋”的榜样

  时间:2022-03-04 20:22:33


3月5日,我们迎来了第59个学雷锋纪念日。什么是雷锋精神?雷锋精神是一种态度,一种“向上”与“向善”的人生姿态。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具“雷锋精神”的人们。


他们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干着不平凡的事;他们把人民挂在心上,放在行动里;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家国情怀。


今日,《南方日报·高州视窗》推出学雷锋纪念日特别报道,关注那些我们身边“学雷锋”的榜样,讲述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平静的生活中,用忠诚和爱,诠释着新时代雷锋精神的故事。


人民教师是一生的信仰——退休教师 董德文


“我认为,跟孩子们讲述雷锋故事、诠释雷锋精神的时候要注重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孩子们能通过‘老’故事汲取到‘新养分’,了解雷锋精神的现代教育意义。”90岁的董德文得知高州市老年大学在积极筹备学雷锋纪念日的宣讲活动,她虽然人在外地无法回来参与,但心却紧紧拴在了家乡留守儿童的身上。她把自己对活动的建议认认真真地写在纸上交给女儿,由女儿编辑短信代为转发到工作群里。


董德文原是一名小学教师,耕耘杏坛四十多年,退休后继续以志愿者的身份继续做着教书育人的工作。82岁时,董德文加入了高州市青少年快乐成长促进会,如今90岁高龄的她还以信件、宣讲的形式,教育着、守护着她深爱的孩子们。董德文先后获得全国、省、市“老有所为”奉献奖、省优秀少先队志愿者辅导员、广东好人、广东最美志愿者、茂名市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50多项荣誉,还曾入选“中国好人榜”。


640 (1).jpg

董德文在公益活动中与同学们分享读书感受。受访者供图


深耕三尺以外的讲坛


董德文1988年退休后,因教学得法、教学成绩突出,学校又返聘她回来。继续教学了5年后,董德文离开讲台,加入了高州市离退休教师同乐会,开启关爱中小学生和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工作,成了一名专职的志愿者。


董德文儿子、儿媳定居美国,孙子出世后,董德文曾因照顾孙子而漂洋过海到美国生活。几年后,孙子稍大,情系家乡、关心孩子的董德文,毅然舍弃“绿卡”,结束美国生活,回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再次投入关爱学生以及留守儿童的活动中。


回国后的董德文续任高州市离退休教师同乐会会长、高州市老年大学校务委员兼班长,并受聘为高州市关工委“三结合”教育工作组成员。成为一名志愿者与顾问的董德文,引领着同乐会会员捐资助学、扶贫济困。


在董德文82岁那年,她加入了高州市青少年快乐成长促进会。每到周六上午,她就背起装有送给孩子们的书、笔和课本等的书包,蹬着三轮车到青促会辅导外来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学习。寒暑假时,董德文会带着学生们一起读书,通过兴趣读、游戏读、分组竞赛读和读后说故事写感想等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自2013年以来,董德文共参加周末帮扶公益活动超过100期,受惠对象超1500人次,实际志愿服务时数超2000小时。此外,她编导的60多个文艺节目经常被选派参与同乐会送文化、送温暖下乡活动,还被广东卫视拍摄制成《桑榆晚唱》影碟播放,受到广大群众的好评。


“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感觉自己是充满力量、充满价值的,是热血沸腾、欣欣向荣的。”董德文认为,人民教师的讲台不止三尺,而是要时时刻刻,从方方面面作表率,始终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成长。


时刻与孩子们在一起


曾有人这样评价董德文:凡对学生有益的事情,她都积极呼吁;凡能教育学生的活动,她都积极组织;凡是学生遇到的困难,她都积极解决。在进入青促会后,董德文对小邓等8名孤儿和外来工子女小路等20人关爱有加,一到节假日就把他们带到自己家里改善伙食,还经常给他们买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直至他们初中毕业。


高州城区后街的小杨同学,自小父亡母去,由其表姐赡养,因疏于管教,成为学校的后进生。董德文得知情况后,马上与小杨表姐联系,每个周末都让小杨到自己家里予以特别辅导,还将好吃的食物留给他吃。为了让小杨有所进步,董德文除了与小杨定下遵守纪律、诚实守信等规矩外,还经常进行校访家访。经过一年多的重点帮扶,小杨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数学成绩由原来的四五十分提高到八九十分,思想上克服了自卑和攀比心理。


正读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小董同学,学习的时候抓不住知识点,成绩每况愈下。董德文得知后,亲自为他进行辅导,在细心讲解课文难点、要点的同时,又教他做人的道理,期末考试的时候小董进步很大。为了感谢董老师对他的帮助,小董特意给董老师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这样说:“在您的精心辅导下,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收获许多。您像母亲一样细心呵护我,也像一盏指路的明灯……您那深深的情意我永生难忘!”


如今已经90岁的董德文依然行走在志愿服务的路上,依然与她关心爱护的孩子们在一起。“不是孩子们需要我,而是我需要这些孩子们。”董德文认为,人民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是她要用一生践行的价值信仰。


64岁“年轻”党员的初心本色——石板镇党员孙贵龙


“你这个垃圾桶要收到店铺内,不能放在路边,下次再见到就处罚啦!”“你这个广告牌要收回去,放出来违反‘门前三包’规定,起的可是反面宣传效果,大家都不来光顾了。”……在高州市石板镇的圩街上,三五个戴着红袖章,胸前别着党员徽章,精神抖擞的卫生监督员不定时巡视检查各路段的卫生、秩序情况,其中一个手里拿着大喇叭,时而严肃地通报检查情况,时而苦口婆心地呼吁广大群众要自觉维护来之不易的创卫成果,声音洪亮有力。他就是64岁的“年轻”党员孙贵龙。


今年64岁的孙贵龙,201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着超过8年的党龄。“我是‘年轻’的新党员,就要向老党员们学习靠拢,要冲在前面,不断学习,勤干快干!”孙贵龙常常笑着说。8年来,孙贵龙时刻以“年轻”党员的身份要求自己,在“创文”、“创卫”、圩街改造、乡村振兴、矛盾化解、公益慈善等方面跑得比老党员更快,靠得更前,彰显了党员的初心本色。


640 (2).jpg

孙贵龙拿着大喇叭督促大家自觉维护“创卫”成果。受访者供图


主动请缨当“圩长”


在去年的“创卫”工作中,在派发完“创卫”相关的传单、宣传册,拉横幅,发微信朋友圈、微信群之后,孙贵龙觉得还差点什么,有没有一种简单有效又直接的宣传方式?孙贵龙灵机一动,随手拿起大喇叭,走上街,不厌其烦地反复大声“念叨”:“什么是‘门前三包’?‘门前三包’是指包环境卫生、包市容秩序、包绿化美化!”孙贵龙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反复宣传着“创卫”常识。一路上,看到不文明行为,孙贵龙还会加大音量,当场“曝光”。“这位同志,多着急也不能乱停车啊,大家说是不是?”……这种“土方法”收到了“奇效果”。喊着喊着孙贵龙从宣传员变成了监督员,久而久之,人们一听见他的声音,就开始自查自纠,立马整改。


即便石板镇已经成功创建广东省卫生镇,孙贵龙仍然坚持拿着大喇叭走街串巷,他说要趁热打铁,帮助大家巩固卫生习惯,防止反弹,让居住环境达到“长期美”。


在圩街改造中,孙贵龙再次发挥“年轻”党员的积极性,主动请缨要求加入宣传发动工作中去。其间,他召集居民代表开板凳会议12次,与群众讲前景、举例子、作比较;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有时遇到难沟通、不理解的群众,还会吃闭门羹。但孙贵龙不生气、不泄气,反复做工作,一天上门20多户。最终,经过孙贵龙和石板社区党支部的不懈努力,共发动185户家庭筹集了28万元的道路改造资金,实现了背街小巷道路硬底化超5公里。


干好一件件惠民小事


孙贵龙作为“两新”党组织书记,一心想着如何能为石板镇群众做得更多,做得更好。“我没什么钱,但希望用无限的热情干成‘大事业’。”孙贵龙说。


什么是“大事业”?能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就是大事业。多年来,孙贵龙带领石板镇非公有制联合党支部的党员们以及当地工商协会的会员们,干着一件件一桩桩的惠民小事。在孙贵龙的推动下,当地乡贤捐资打造石板新地标,助力石板提升镇域品位;多年来,孙贵龙坚持牵头捐资组织开展篮球赛、广场舞大赛、歌咏比赛、征文比赛等文体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家的精神文明生活,还在潜移默化间促进邻里和谐,大大提升当地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此外,每逢重大传统节日,在孙贵龙的带领下,党支部党员以及会员们纷纷慷慨解囊,为困难家庭、五保户、孤寡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需要帮助的群体送上慰问品和慰问金,每到一处孙贵龙总是格外热情地要对方记下自己的电话号码,并叮嘱他们生活上有任何难题都可以随时联系他。


“前段时间有冷空气,又下雨,天气湿冷,阿龙还专门提前打电话提醒我要注意保暖,又专程来看我,给我送棉被、送大衣。我们没有血缘关系,他说他是党员,这些都是他应该做的。”社区孤寡老人吴桂芳(化名)说。


因为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小事,孙贵龙成了当地有口皆碑的老好人、大家都信服的“调解员”。“哪里有捐款他都第一个响应,这里一千,那里三千,自己捐了不算,还到处动员别人捐。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吵架他就去哪里。要么就出去巡街,家里的凳子都没坐热过。”孙贵龙的妻子说。


“我‘老来入党’,所以格外珍惜党员这个身份和荣誉。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无愧于胸前的党员徽章。”孙贵龙说。


退休不褪色 快板唱出文明新风——高州市青松志愿服务队队长 卢坤华


“竹板声声响连天,疫情防控齐宣传。长者应当作榜样,接种疫苗心不慌,身体健康胜黄金!……”3月1日一早,响亮的快板声在高州市城区潘州公园打响。高州青松志愿服务队队长卢坤华干脆有力的嗓音,伴随着快板节奏,将一句句朗朗上口、直白易懂的防疫口诀,唱到了围观老人的心中。


卢坤华今年64岁,是一名退休干部,更是一名资深志愿者。她是带领社区老人朋友接种新冠疫苗的“卢姐”,她是强制隔离戒毒所里失足少年们口中的“卢妈”,也是社区孤寡老人口中的“卢女”。退休后的卢坤华,带着全家投身公益,一干就是十多年。在她的带领下,青松志愿服务队队员们退而不休,继续为社会发光发热。


640 (3).jpg

卢坤华(右二)自编自导的新冠疫苗接种主题小品走进社区。受访者供图


带领队员开展防疫宣传


这边快板唱罢,那边防疫小品接着上演,节目一个接着一个,掌声不断。早上公园里晨练、下棋的老人多,是向老人们宣传新冠疫苗接种的好时机,于是卢坤华和她的队友们带着她编排的快板、小品等节目连续十多天轮番在高州市区各公园进行义演,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向老年人宣传接种新冠疫苗的好处,动员符合条件的老人尽快接种新冠疫苗,共同筑牢防疫屏障。


场下,队员们有的分发新冠疫苗接种宣传单,有的则向老人们详述接种疫苗的好处,并记录下需要帮助的老人名单。演出结束以后,这些有意向接种新冠疫苗的老人便会获得志愿者们的“专属服务”,譬如免费接送、免费营养餐食、接种过程全程陪同服务等。


早在疫情防控初期,卢坤华录制的一段段朗朗上口的快板防疫宣传录音就在朋友圈、微信群以及各村“村村通”广播中广泛传播;为缓解抗疫初期物资紧张,卢坤华召集一百多名队友用消毒后的棉纱日夜赶制“爱心口罩”14000只,捐赠至当地防疫一线;为解决受疫情影响的农产品销路问题,卢坤华又带领队员积极开展“爱心助农”公益活动,通过广泛发动爱心企业、群众采购,帮助多名菜农解决销路问题……


“我去年年初一就带着家人和队员跑村开展疫苗接种宣传,今年年初二开始。我们虽然不年轻了,但是我们做的事情是充满活力的,是正能量的。”卢坤华笑着说。


多年来,卢坤华创作了包括疫情防控、健康饮食、电信诈骗、家庭和谐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表演节目,主动参与到高州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的创建中,长期被邀请到各镇村进行表演宣传。群众需要什么,她就唱什么,这就是“卢姨快板”。


志愿队扩展到400多人


2015年,因为一场志愿活动,卢坤华第一次走进戒毒所,从此成了一名“禁毒卫士”。为了可以更好地帮助这些误入歧途的孩子,她向戒毒所民警详细了解他们的成长经历和性格习惯,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卢坤华平时经常电话联系孩子们,安慰他们,鼓励他们。每一次都为他们带去崭新的文具、课外读本、糖果零食等。久而久之,她成了贴心的“卢妈妈”。


多年以来,卢坤华帮助过百余名戒毒人员进行心理辅导,更有十多个孩子因为她情真意切的教导而醒悟,最终成功戒毒。宏仔(化名)就是因为卢坤华的教诲而成功戒毒的一名孩子。卢坤华经常和他谈心,倾听他的故事,缓解他精神上的焦虑,坚定他戒毒的意志。有事不能常来的时候也会托民警叮嘱宏仔要配合治疗。此外,卢坤华还主动联系宏仔父母,帮助一家人消除误会,共同鼓励帮助宏仔回归家庭。最终,宏仔成功戒毒回归社会,生活走上了正轨。


卢坤华不仅是戒毒人员心中的“卢妈妈”,更是活跃在各种场合的禁毒志愿者,她经常自己编写禁毒快板,自导自演禁毒宣传小品,并在社区、公园和文化中心等地演出,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卢坤华乐于助人,无论是党政部门还是企业都会请她帮忙搞宣传活动。正因如此,举行募集善款、扶贫救助活动,卢坤华总能获得各界的大力支持,每当需要筹集善款或者物资时,大家一听是卢坤华动员的募捐活动,都会积极支持。对于大家来说,卢坤华是响亮的“信誉”,她带领的青松志愿服务队也因此由原来的六十多人发展到现在的四百多人,日常活跃的队员有一百多名,每年开展活动超过120场次。


卢坤华先后获得茂名市“三八红旗手”、第三届“好心茂名人”、“广东好人”以及“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对于卢坤华来说,是实至名归的。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唐   珲 

初审:朱杰祺

终审:梁   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