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有喜事来种树”在高州市镇江镇蔚成风气。以往村民家有喜事总爱请上干部和亲友摆上几桌,如今干部不端酒杯扛树苗,倡导东家种树去。许多有嫁娶、进宅、升学、店铺开张、庆祝生日等喜事的家庭,都会到村边的喜事林栽上几棵树,几年来全镇种下“喜事树”3万多株,获得“茂名市绿化模范镇”称号。
这是镇江积极探索共建共治机制、推动移风易俗带来乡村面貌深刻变化的一个缩影。据茂名日报日前报道,今年以来镇江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及60多支志愿队1400多名志愿者,开展文化、交通、水利、教育、人居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250多场,筹集善款200多万元,帮扶救助2000多人,全镇呈现文明和谐良好风气。
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是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镇江共建共治共享形成长效机制,使文明风气吹拂农村每个角落,得益于党建加“三会”架构的建立,以创新精神破解村级治理的“神经末梢”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成长于乡村沃土的青年协会、村民参事会、和谐促进会尽管服务范围各有侧重,活动各具特色,但“三会”相得益彰,形成合力。青年协会通过组织指导本村青年志愿服务,为经济发展和公益活动提供支持,促进青年成才。村民参事会通过征询意见,民主议事,集思广益动员群众参与村庄规划、人居环境整治等公共事务,凝聚乡村振兴力量。和谐促进会组织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战士、老教师等“五老”宣传政策,调解纠纷,化解矛盾,洒播文明,让公序良俗走进村民心中。事实证明,在党组织引导和党员示范带动下,以“三会”为载体,让村民在乡村建设和移风易俗上唱主角,使村民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能有效调动村民主观能动性,凝聚共建文明美丽乡村的正能量。村庄“三清三拆三整治”是个棘手的难题,而镇江在高州市率先完成这项工作,就与“三会”贴近村民的宣讲说服工作密不可分。村民在明白整治村貌给自己带来的益处后积极投入,连外出乡贤也大力支持,全镇筹集人居环境整治款近500万元。这种政府倡导、民间组织实施、全民参与的乡村建设模式,根植于村民的自治意愿和呵护家园的热情,体现了依靠群众、共治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因而具有厚实根基和蓬勃生命力。
乡村治理移风易俗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剖析镇江样本,我们可以看到乡村风气的改造、文明基因的培育既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又要直面挑战主动作为,以慢火细功做耐心的教育疏导工作,通过激活基层共建共治“细胞”,因地制宜,标本兼治,以依法依规建立村规民约自我治理为主,引导农村移风易俗的嬗变,催生乡村新风俗的内生文明养成。就以开展“有喜事来种树”活动为例,该镇并没有以行政措施硬性规定,而是由党员和干部带头做说服动员工作。一位老板原打算大操大办喜事请干部热闹一番,但驻村干部先婉言谢绝,后带他一块去种树,边劳动边谈心。结果这位老板想通了:“摆酒热闹一阵子,种树得益几代人。”于是欣然捐资10万元购买树苗,营建村民休闲公园。由此可见,净化农村风俗,培育文明乡风要在善于疏导上下功夫用力气,锲而不舍成风化人,逐步引导形成弘扬新风气的行为自觉。有的人认为沿袭多年的乡村习俗难以改变,其实民俗是值得珍惜的,但也并非一成不变,一些源于农耕时代的习俗在社会发展中被赋予新时代内涵,是不可违逆的历史潮流。镇江以党员、干部示范行为引导村民的自我教育,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务实可行的乡村治理创新路子,让村民在共建共治、移风易俗中分享发展成果,感受文明温度,营造温馨家园。这是镇江样本予以人们的可贵启示,更是乡村振兴的要义之一。
来源:茂名日报
作者:蔡湛(市区)
编辑:杨永新